忆梦者文学>修真小说>大唐明月照千年 > 第二章 十五读奇书
    公元七一二年,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,是为玄宗。次年太平公主阴谋废帝,玄宗诛其党,赐其死。太监高力士因为平叛有功,封为监门将军,自此宦官日盛。第二年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,新置翰林院,诏选在文章、琴棋、书画、天文、历学、占算、僧道等方面有造诣者,以为翰林待诏。

    李白天纵英才,又经过多年寒窗苦读,早已是胸怀锦绣、出口成章、少年意气、睥睨天下。县令欲效仿先贤,广集人才,于是发告示下招贤令。李白此时年方14,也是静极思动,便揭了告示,县令见少年一身白衣,器宇轩昂,虽然年少但眉宇间自是有一股不凡之气,相与交谈,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更是无所不通,大喜,即礼聘之。并允许李白可以随意出入县衙。县令夫人见这少年不过是个白面书生而已,偏生老爷这么器重,心中不以为然。一日刚过午时,李白骑牛过街,心中思忖文章之天质自然,略无人力之境,不觉慢慢呆了,仿佛外界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了。慢慢到了县太爷家门口,县令与夫人正在交谈,夫人见状怒斥道:“李白,你也太没大没小了,老爷礼重你,你见了老爷怎么也一点礼貌没有。”李白刚回过神,脱口回了一首诗

    素面倚栏钩,

    娇声出外头。

    若非是织女,

    何必问牵牛。

    县令夫人也多少读过些诗书,大骂道:“你这贼人,来人,把他给我拿下。”县令道“慢,李白才思敏捷,正好以后给我草拟文书,夫人消消气。”“哼,他把我比作织女把他比作牛郎,这你也能容忍以后你跟他过吧。”县令夫人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。有一次,县内发生大火,火灭后,县令作诗云:“野火烧山后,人归火不归。”一时想不出下句。李白接口道:“焰随红日远,烟逐暮云飞。”县令听了暗自叫好。还有一次,李白陪同县令观涨潮,有一位女子淹死江中,县令见状作诗吟道:“二八谁家女,飘来倚岸芦。鸟窥眉上翠,鱼弄口旁朱。”李白随口应道:“绿发随波散,红颜逐浪无。何因逢伍相,应是怨秋胡。”县令听李白诗含讽意,很不高兴。李白感到很惶恐,便托罪请辞了。

    这年秋天,李白隐居于大匡山山脚下的大明寺,那里山光水色,李白与麋鹿鱼虾为伴,山僧野道相交,倒也乐得清闲自在。大明寺依山傍水而建,老方丈年过七十,每日除了讲经念佛,也很喜欢诗词文章,寺里僧众多是贫家子弟认得字的已是极少,故而李白与之很是投缘。一日傍晚,清风朗月,李白与方丈院内品茶,方丈道:李施主才华横溢如此良辰美景,何不吟诗一首以助兴。李白仰望空中明月,皎无纤尘。一首五律如水般流出:

    玉蟾离海上,白露湿花时。

    云畔风生爪,沙头水浸眉。

    乐哉弦管客,愁杀战征儿。

    因绝西园赏,临风一咏诗。

    方丈笑道:“李施主才思如此敏捷,老衲佩服,然近日所观施主与佛无缘,红尘中事固是虚幻,然也终须历练一番,只是凡事不宜太过执着。”

    “大师所言极是,白自幼读《六甲》今已十年有余,诸子百家亦是无所不读,每每体悟《道德经》略有所获,于佛家倒觉得格格不入,且白素性崇尚自然,不喜约束,言语中又常常无所顾忌,前日便因此得罪了县令。”

    “善哉,凡事随缘可也,不必强求,佛固是空,道亦是空,你我以诗结缘,相会于此,李施主天才卓异,令老衲大开眼界。若是李施主对佛学了无兴趣,此山中也有道士名曰戴天山,更有剑术高超者,施主若有兴趣可以多多结缘。”

    李白听了大喜,次日清晨,早早起来吃了斋饭,便入山寻道,这山中羊肠小径曲折接天。苍松翠柏,野树杂花,李白拨云寻道,倚石听泉,忽见山腰处有一道观,果然仙气空灵,香氛缭绕,好个所在!李白在门口处行礼毕,朗声道:“晚生李白,久仰戴先生法名,无缘拜会,今幸得仙缘,寻得先生居处,伏请先生指点一二。”此时一个10岁小道童走了出来。“先生有礼了,我家师傅前日除外云游去了,临走时吩咐道,如有俗客来访求学,叫他往长平山寻隐士赵蕤即可。”

    “你家师傅何时归来?”

    “师傅云游他方,短则几日长则数月,不知何时归来。”

    “那赵蕤是何方人士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