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清澜是扫盲行动的主要发起人,趁着众人吃午饭的时间,就开始招募起了知青教师和学生。

    老知青们自从上山下乡,一身学识就成了累赘,整天起早贪黑地劳作,早就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规律性地读书写字了。

    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,惰性一上来,便懒得再捡回书本,加上平日里光是干活就已经够累的了,他们根本不想白白浪费时间来凑这个热闹。

    但也有一小部分老知青们是十分热衷文学,崇尚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。

    比如郑瑞华等几位女知青,她们一见能有大展身手,还能助人为乐的机会,便义不容辞地报了名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赵清澜主动前去邀请的周静安,他也在赵清澜的游说下顺利进入了知青教师的名单。

    周静安在赵清澜等人来之前,一向是知青院里学识水平最拔尖的,无人能出其左右。

    他人看起来冷峻寡言,很不好相处,实际上外冷内热,并不是那种做什么都置身事外的人。

    只要有人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地请他帮忙,并且动机合理正当,他自然就会松口答应,就像余晚潇让他帮忙澄清那次一样。

    知青教师们陆续报名,对扫盲感兴趣的学生们也一个个听闻动静,凑热闹地跟了过来。

    学生们多是半大的娃娃,有女有男,还有几个皮猴子一样的小屁孩,无论女男都是村子里熟的不能再熟的面孔。

    送孩子来的大多是大爷大婶,他们常年忙于田间生计,光是刨土耕种就有忙不完的活,儿女媳婿也都要下地挣工分,家家户户很少有人能专门花时间管教自家的孩子。

    本来乡下的孩子们习惯了野来野去,大家伙早就见怪不怪,也没想过对他们多加管束,但当知青们要帮村民们扫盲的消息一出来,大家伙立刻就都坐不住了。

    知青们都是大城市来的,那是个顶个的文秀才,又见多识广,要是自家娃娃能当他们的学生,往好了说,说不定就能学上个把有用的手艺,就像余会计一样,以后能安安稳稳地靠珠算活上一辈子。

    再往坏了说,如果自家娃娃不听话不肯学,平日里就算想逃出去野,那也有知青们帮忙管着他们,这样也算是减轻了他们这些农民的负担。

    总之,不管怎么选择,这都是稳赚不赔的一笔生意。

    所以当有人打起了这个主意,其他双溪大队的村民们心思一下就跟着活络了过来,原本对扫盲嗤之以鼻的人,也纷纷自打脸,上赶着把自家娃娃送了过来。

    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,就是张翠花张大婶。

    她是下地干活的一把好手,人长得壮硕有力,胳膊肘子比男知青的胳膊还要粗,一拳下去都能把人锤成脑震荡。